街談巷議
  與往年一樣,廣東省高考前十名考生成績被屏蔽,高考“狀元”是誰,在哪兒?萬能的社交網絡迅速撒開尋找高考最高分的大網。“狀元就在我們這裡!”高考放榜後,很快各地學校主動爆料,考分屢被刷新。對於高分考生的關註由此再次成為火爆且短暫的一幕。
  教育部門規定要求不准炒作狀元,並以“高分考生”取而代之,貌似符合“遠離應試教育”的態度。但按照傳媒規律中“只認第一,忘記第二”的慣性,越是不准炒作的,越會成為關註焦點。出狀元既是學校揚眉吐氣的機會,也是所在地教育部門榮耀的時刻。如果沒有這個巔峰時刻,那就像世界杯不分冠亞軍,只能玩友誼賽,估計會讓公眾陷入無答案的慌亂中。家長以後不知道哪個學校更好,學生不知道以誰為榜樣。畢竟中國文化是有科舉基因的,寒門學子讀書就是為了做狀元出人頭地,不爭這個,就不懂為何讀書了。
  “狀元情結”、“冠軍情結”長盛不衰,這是教育產業中績效主義的結果,也是目標導向所致。漫長的三年高中完全就像是“軍備競賽”,每一個學生在這場競賽中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。當媒體宣傳許多高分考生時,往往忽略了狀元也有兩種類型。一種是學校單一價值觀下的產物,讀書第一,別無所長;一種是愛好廣泛,學校外自我實現,即使沒成狀元,也能有所成就。但是媒體常常把應試技巧和人生歷練混為一談,以為都是單一的教育制度培養出如此優秀的人才。
  許多高分考生出現在內地城市、欠發達地區的名校,甚至比大城市的還厲害。這也顯示出落後地區拼不過整體經濟,但依然能傾盡資源於一兩所名校,用打造金字塔尖的思維製造高分的模式。只要這些內地名校出了狀元,必能提升其品牌溢價,引發社會對其更加激烈的學位爭奪。相比之下,環境優越的大城市名校,教師學生視野相對較廣,機會也更多,價值觀日趨分化,反而不會孤註一擲只會高考,最後出現狀元不如落後地區的情況。但大城市主流學校的一本率依然遠高於落後地區,這恰恰是應該提倡的教育資源普惠化、素質整體提升的結果。
  對狀元的關註,其實不會超過三天就會陷入平淡。而這些高分學生的大學進階之路才剛剛啟動,甚至充滿未知。往年有跟蹤調查也顯示,過去20多年來,大部分狀元最後都淹沒在芸芸眾生中,既沒有成為科學家、文學家,也不是什麼商界領袖。這也再次啟發我們,用目標管理的方法去教育下一代,去爭得階段性的第一名,固然有其實用性。但在現代社會真正能做成大事、走得更遠的人,根本是靠性格、素質和心靈層面的鍛造培養,這比具體的學歷和證書更有內涵競爭力。
  耀琪
  耀琪  (原標題:“狀元情結”是教育績效主義之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41mevb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