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黃丹羽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14日03版)
  凌晨4點,蘆淑紅和楊勇鑽出大棚,擦了擦頭上的汗水。為了給西紅柿澆水,他們從前一天晚上8點半一直忙到天光微明。“白天灌溉時管道上游的農民要用水,到了我們這裡水就幾乎沒有了。所以只能等晚上別人休息了,我們才開始澆水。” 蘆淑紅說。
  蘆淑紅和楊勇是一對村官“夫妻檔”。2007年,蘆淑紅考到丈夫的家鄉當村官,擔任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上武村村支部副書記。2008年,楊勇也考上了村官,擔任左權縣武家交村村主任助理。
  讓老百姓看到村官的作用
  畢業後,楊勇和蘆淑紅在城裡工作了一陣兒。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,他們決定回到家鄉。“城市固然好,農村也有農村的好處。”楊勇說。
  起初,兩人在村裡開了一家電腦維修鋪。2007年,得知省里招考大學生村官的消息,畢業於山西農大的夫妻倆決定報名參加考試。“畢竟所學專業也和農業相關,覺得能夠用上自己的專業,就報名試試吧。”蘆淑紅說。
  然而真正成為村官,他們才發現,做一名村官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“人家村民根本不服我們呢,有時候開著會,村民突然拍桌子跳起來,指著臉就開始罵。”為了得到村民接納和認可,他們就在村民家裡同吃住,和村民聊天,幫村民幹活兒。
  左權縣農業發展較為落後,和蘆淑紅的家鄉運城相比,差距很大。在左權縣,許多人靠煤礦運輸為生,有些村民撿一天煤,就能輕鬆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。因此,大家無心從事農業生產,很多村民甚至終日無所事事。
  為了給村民們“找些事做”,楊勇引進了核桃新品種,蘆淑紅創辦了桐峪鎮宇紅婦女手工編織農民專業合作社。以前村民們每天坐在家裡打麻將,現在很多人都在小兩口的帶動下開始繡鞋墊,繡十字繡。“看到這樣的變化,我覺得挺高興的。幫他們找到既能娛樂又能賺錢的事情,自己挺有成就感的。”蘆淑紅說。
  2008年,國家開始對礦山秩序進行大整頓,許多私挖亂採的小礦被關閉,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了影響。“光靠資源吃飯,肯定有吃完的一天。不如把村裡的農業搞起來。”楊勇和蘆淑紅商量說。
  此前,當地農業生產不成氣候,各家各戶只是自己種上一兩畝蔬菜,由於規模小,無法吸引客商。“許多村民想種地,又怕賣不出去,好多菜爛在家裡。”蘆淑紅說,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是這樣,始終沒有突破。”
 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,蘆淑紅和楊勇決定借助山西省菜籃子工程,試著搞蔬菜大棚建設,讓村裡的種植業形成規模。“這是一個機會,是讓老百姓真真正正看到村官起作用的時候。”蘆淑紅說。
  創業路上經歷風雨見彩虹
  蘆淑紅任職的上武村土地緊缺,根本沒有人願意把土地承包給他們。夫妻倆在村幹部和鎮領導的幫助下,費盡口舌,好不容易流轉到50畝土地,帶動另外兩家種植大戶和一些散戶,搞起了300畝設施蔬菜大棚。“一畝土地種玉米,一年下來收入1000元左右。流轉給我們,我們給他500元租金,來打工還有一份工資,比他們原先的收入增加很多倍。”楊勇介紹說。
  西紅柿是蘆淑紅和楊勇種植的主要作物,占總種植面積百分之九十以上。“上武這裡是一個小區域氣候,特別適宜西紅柿生長。”蘆淑紅說。2010年10月,蘆淑紅和楊勇花了一個月時間,建起了大棚。2011年春天,他們種下了第一批西紅柿。
  雖然從農大畢業,到了“真刀真槍”創業的時候,兩個人對農業生產還是“兩眼一抹黑”。“理論和實踐是脫節的,何況一上來就是這麼大的面積。”蘆淑紅說,“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和實際相差太遠,甚至完全用不上。必須結合實際情況,再進行創新。”只要一有時間,夫妻倆就向村裡的種植大戶、老菜農虛心請教種植技術。為了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,左權縣委組織部也派了技術員常駐在村裡。
  西紅柿種植從育苗開始,苗齡45天時進行定植。“在定植以前,要先把地整好,把地膜覆蓋完。定植後,田間管理,也需要將近40天的時間。”楊勇說,“20公分高的西紅柿苗種進地里,挺辛苦的。”有時,夫妻倆也會產生分歧。“打架不至於,但吵吵還是免不了的”。
  西紅柿剛種下去,就“遭遇”了棉鈴蟲的侵襲。“上武有種植西紅柿的傳統,老百姓一兩個人種上一畝兩畝還顧得過來,我們一下子擴大面積,棉鈴蟲找到了繁殖的好機遇。”第一年,蘆淑紅和楊勇種植的西紅柿減產三成以上。因為沒有經驗,肆虐的棉鈴蟲讓他們手忙腳亂。“當時想了各種辦法,儘量用物理方式解決。”楊勇說,“每天晚上把楊樹枝條扎成捆放到地里,吸引棉鈴蟲鑽進去。第二天必須在天亮前把楊樹捆焚燒掉。”
  一次,有一個大棚里暴發了黑桿病,整整一棚的西紅柿面臨顆粒無收的危險。“當時差點把所有的西紅柿苗都拔了。”蘆淑紅說。夫妻倆通宵不眠,上網查資料,給同學打電話尋求幫助。在專家的鑒定、幫助下,他們終於找到了治愈黑桿病的辦法。“當時覺得今年是不是會絕收,心裡特別緊張。”蘆淑紅說,他們用同學寄來的藥大面積灌根,持續進行一周時間,終於控制住了病情,最後產量還很不錯。
  然而,無法預測和抗拒的自然災害又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。一場大風把好幾座大棚的棚體鋼架連根拔起,還“淘氣”地扣到別的大棚上。眼看20多個大棚被風“摧毀”,蘆淑紅和楊勇又氣又急。“但是也沒辦法,還是要打起精神從頭再來”。
  第一年豐收時,看著自己親手種出來的西紅柿,夫妻倆高興壞了。“真是剋服了很多困難,每天就守在地里,天天看著它們什麼時候紅啊。”蘆淑紅笑道,“熟了之後摘下一個自己嘗一嘗,覺得特別好吃。”
  2012年,蘆淑紅和楊勇擴大了種植面積,還從山東引進了最新式的第五代新式鋼架工程,這也是左權縣的第一批新式鋼架大棚。當時需要資金40多萬元,夫妻倆四處尋找貸款。“聽說大學生村官要創業,左權縣婦聯、團委都大力支持,婦聯主席親自和銀行協商,團委書記親自帶我們去找郵儲銀行協調貸款。”蘆淑紅說,“我們能夠做到現在,特別感謝他們。”
  有付出才有回報
  西紅柿“有驚無險”地長大了,銷路卻成為擋在蘆淑紅和楊勇面前的“攔路虎”。他們在開拓市場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嘗試。他們自己買來集裝箱,把西紅柿拉到市場上去擺攤,有時開著車到各大批發市場拉客戶,還曾經開著車到臨近的村裡叫賣。然而,第一年的銷量並不理想。
  第二年,附近的人開始知道上武種了成規模的西紅柿,開始有客商找上門來。“因為我們的大棚就在路邊,很多人路過都看到這麼一大片大棚,都會停下來問問種的啥。”蘆淑紅說,“我們的西紅柿品質高,口感好,含糖量高,根本不需要做啥廣告。”
  今年剛過完年,蘆淑紅和楊勇就開始接到客商打來的電話:“今年種的啥品種,多大面積?”西紅柿再也不愁賣,倆人笑得合不上嘴。
  看到蘆淑紅和楊勇幹得這麼好,許多村民都主動把自己的土地交給他們,再來給他們打工。3年多時間過去,蘆淑紅和楊勇的大棚規模已經從50畝增加到現在的將近120畝。為了繼續擴大規模,夫妻倆還創建起了合作社。村民們再也不用為種植技術、銷路發愁,把時間和精力完全投到田間管理中去,形成良性循環。
  去年以前,客商來買西紅柿時,都是在地里搭起臨時的棚子,採摘下來的西紅柿就在棚里進行分揀裝箱。貨車停在棚子門口,天氣好時還沒有關係,一旦遇到下雨天,貨車沒法從土路上開到棚子門口,西紅柿就無法裝車。夏天溫度一高,西紅柿也容易腐爛變質。而村裡的散戶交易就在村邊的大橋上,特別影響交通。為瞭解決這個問題,蘆淑紅和楊勇又向山西省扶貧辦申請了專項資金,建起集中的交易大廳。
  蘆淑紅眼睛不好,而大棚棚體反射的太陽強光對眼睛會產生嚴重的刺激,下樓都會看不清樓梯。現在,她每天必須戴著能變色的眼鏡。然而,蘆淑紅從來不覺得委屈。“雖然犧牲了挺多,但是有付出就有回報。看到我們的產業,我感到挺有成就感。能帶動那麼多人創業,還是挺高興的。”她說,“有時候走在路上遇到村民,我看不清他們,他們都會主動向我打招呼。”
  如今,夫妻倆都已經在村官崗位上乾滿了兩個任期。雖然暫時還沒有離開村官崗位的打算,但他們也在期待更大的舞臺。“在這個平臺上,我們能夠發揮的能量已經充分發揮出來了,我們可能需要更大的挑戰。”楊勇說。
  蘆淑紅捨不得自己種下的西紅柿,但她也希望能有新的大學生村官來接替他們,讓作為上武村“一村一品”工程的西紅柿種植繼續發展下去。  (原標題:山西左權“西紅柿夫妻”期待後來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41mevb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